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国小鲜(科举)第276节(1 / 2)





  根据最终统计结果估算,玉米第三次种植,平均亩产已经突破一百八十斤,直逼一百九十斤。

  二百斤,指日可待!

  所有的农户都被惊呆了。

  一百八十斤?!

  中田?!

  这不是做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些黄灿灿的玉米粒堆积,如此尖锐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

  粮食,真是粮食啊!

  这一下,不用朝廷推广,当下就有附近的村长大着胆子上前咨询,问这些种子来年能不能给他们种。

  古人云,厚积薄发,眼下的大禄朝便是如此。

  玉米推广并非天元四十一年的唯一一个好消息,九月十一,大禄朝第一段铁路正式竣工,南起北直隶东北大营,继续向东北延伸至辽宁与北直隶交界处的沿海白云港,全长四百一十里。

  当初定下这段线路,完全出于战略考量,自此之后,京中禁军无论步兵、水军还是重甲骑兵,皆可在一日内横跨四百里,北可抗击女真,东可自白云港出渤海海峡,直抵南北汉城,拱卫边疆,痛击倭寇。

  第214章 试运行(一)

  这段南起北直隶,北到辽宁的铁路被命名为“直辽铁路”,整个九月,卢实和高程都在带着工研所众人反复上蒸汽车测试。

  所有人都很紧张,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和金钱,万一最后测试出来不能用,都不用政敌攻讦,这群人就得原地把自己吊死。

  所幸结果是好的,遇见的一点小问题,也马上修补了。

  九次测试结束后,卢实正式宣布,直辽铁路可通行,众人原地欢呼!老泪纵横。

  为了这个,许多人已经两三年没见家人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项堪比神迹的工程势必会载入史册,而他们这群人,往后的千千万万年也将随丰碑一起,虽死而永存!

  折子递上去之后,据说天元帝高兴得一宿没睡,次日上朝还极度亢奋,大赞工研所能干。

  众朝臣表面恭贺,实则心思各异。

  有人难免有点酸,他娘的,这么多银子扔进去,换我,我也行!

  但以礼部尚书柳文韬为代表的许多人已经在考虑下个问题:

  陛下说十月会亲自去主持开动仪式,我能有幸跟去吗?

  此事如此重大,据说当日邸报会连夜印刷,迅速传遍全国,而史书上也必然有所记载。

  想想吧,天元四十一年十月某日,天元帝亲自登临人类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随行的大臣有首辅董春等等。

  多么气派!

  只要能跟着去,族谱都够格单独另开一本!

  这个“等等”,就很有搞头啊!

  柳文韬率先向董春发起旁敲侧击,“阁老,您看上回车头问世,我便无缘得见,如今……这几年国外屡屡来朝,倘或来日使团问起,我这个礼部尚书却一无所知,未免有点不像话。”

  董春是首辅,又管着户部,主事的还是他亲徒孙,说句不中听的,天元帝不去他也要去,至少去看看这么多银子扔进去,到底得出个什么来。

  “定春啊,”如今董春就非常气定神闲,越发从容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此事需得陛下拍板。”

  柳文韬就笑,“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不过若得阁老您美言几句……”

  不是说可载重数万斤吗?也不差我一个啊!我还不到两百斤!

  让我去!

  “太子监国,自然也要留人守家,”董春听了,但什么都不应承,“此事非陛下心腹、朝廷肱骨不可为。定春,你我身为人臣,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如何能有这般挑肥拣瘦的念头?不好,不好啊。”

  天元四十一年十月十九,大吉,诸事皆宜。

  天元帝率以首辅董春、次辅胡靖,阁员兼工部尚书杜宇威、礼部尚书柳文韬、欧阳青为首的一班臣子前往东北大营车站,举行剪彩仪式。

  同行的还有秦放鹤及工研所众人、翰林院和国子监代表等。

  太子与一干留守臣子送行。

  望着渐渐远去的车队,失落之余,太子更多地感受到了兴奋和紧张。

  这是他成为太子后第一次独立监国,是考验,也是机遇。

  “殿下,风大,该回去了。”宋琦上前说。

  太子最后看了一眼车仗,“好。”

  前往东北大营的路上,柳文韬难掩激动,本就善于捧哏的他越发娴熟,竟还临场做了一篇相当不错的赋,辞藻华美、气象恢弘,众人都夸好。

  蒸汽机车首次出行,除一干高层和随行护卫之外,后面十多截车厢内满载粮种、兵械、粮草等物,重达三万五千多斤。

  运抵白云港后,这些物资将被分成两份,分别走旱路和水路运往辽北和驻扎南北汉城的军队,用作战后重建。

  在今后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蒸汽机车都不会被作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