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长生志异第129节(2 / 2)


  似是完全没了血肉、皮囊、脏腑、骨骼……一切,都化为灵光。

  平素积累的浊气、秽物正一点点被排斥出去,随之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玄妙异常的感受和变化。

  若此刻修行到这般的是个老者,那呈现出来的恐怕是匪夷所思之景象。这便是灵宝无漏身的神妙,可使得耄耋还婴,朽容再鲜,白发重青、韵如锺发,身如羽轻,尽更凡骨,飞升上清。

  寻常灵宝修士,以三五百道仙灵气铸无漏身,可轻松成功。

  如今陶潜,以九极之数来铸。

  他原以为可一步成功,可就在那些仙灵源质将要联结一片时。

  便是陶潜自己也没想到的变故,骤然发生在他体内。

  只见他忽而不可控的晃了晃身子,感觉头颅极重,涕泪横流,耳聋齿落,口见面皱。

  不等陶潜有所反应,忽然他又觉得无比烦躁,昏昏欲睡。

  随后,第三种症状叠加上来。

  这回陶潜竟是生出幻象欲念来,脑海中一个个少女容貌显现,之后更有潘红娘、萧真人等为真实,甚至于有过亲密接触的女性浮现,各种旖旎幻想,仿佛井喷似的要将陶潜淹没。

  “哼”

  陶潜刚吐出冷哼,挣脱欲火时。

  他这几乎要炼成的无漏身,骤然出现大量病灶,几个呼吸便好似枯萎殒命一般。

  微一感知,陶潜立刻惊觉体内竟多出九种“异物”。

  那赫然是九只陌生的,他从未见过的虫豸,仿佛从一开始就存在与他的躯体内。

  不论气机还是本源,都与陶潜完全相融。

  这般变故,让陶潜陷入一头雾水之中。

  可马上,他脑海中传来熟悉悸动感,一团特殊格式的志述翻涌而出。

  “灵宝修士修炼无漏身时,有极其稀罕的几率,触发特殊灾劫【三尸九虫】,若灭不了尸虫,无漏身便修炼失败。”

  “若灭了,因祸得福,可使得无漏身提升为极稀罕之神通天赋……太上灵宝无漏身!”

  “代价可豁免,尸虫湮灭中。”

  “轰!”

  当陶潜阅览完志述时,他那异样魂灵内再次涌出那一股无法言喻、无法想象的力量,由上而下,轻而易举摧枯拉朽般的将那一看就极端麻烦的三尸九虫尽数撞了个粉碎,湮灭的无比彻底。

  而陶潜自己,此刻正在不断打着冷颤,好似修行出了某种不可言说的岔子般。

  可实际上,此时他是福至心灵般,默诵道:“修得太上灵宝无漏身,自此魂神安静,灾患不生,邪魔宾伏,身宁道成,永无忧苦也!”

  就在陶潜这般吹嘘自己时,他却是不知晓。

  因他体内九极仙灵气、先天道种、太上灵宝无漏身以及他强度过去的二灾……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时,终是惊动了无比遥远蓬莱海中,一处方外天地内,正于殿中值守的一位小小妖仙。

  第120章 灵宝金榜,神秘师尊

  蓬莱海,有一处无尽风暴汇聚之地,其内另有天地。略过那诸多仙景异色,直往那一座怪石嶙峋的庞大岛屿顶部而去,那里有无穷雷霆、罡风汇聚,更激发喷涌出接连天穹的霞光来。

  就在那霞光深处,有一神秘且庞大的宫殿。

  殿中有通天石柱、玉脂灯台等一应华美布置,又在那中央处有帷幔环绕,其内有一巍峨伟岸不可直视的先天神人雕塑。

  在摇曳灯火下,一趴着睡觉的小小妖仙正被某种动静惊醒。

  此妖仙看似狗精得道,衣着华丽,但又敞着胸膛,露着两条白嫩嫩的腿,双手双脚都戴着金环,头颅保留着耳朵、鼻子等原始特征,其余面貌倒是个少年郎的模样,只那豆豆眉有些滑稽。

  这妖仙大梦初醒,朦胧目光忽而看向那中央处玉石条案之上漂浮着的一张金榜。

  这金榜现下为展开状态,达丈余长。

  也不知是何物所织,始终散发着朦胧神光。

  其内时而闪现天地万物,神州大地,时而又化出混沌宇宙,正是其化混沌时,内里会有许多光点闪烁,大小不一,明暗不同。

  此刻妖仙目光所凝,却是那榜内一个不起眼角落,那里有着约莫数百光点闪烁,大多数都黯淡不已,似随时可能彻底熄灭。少数则愈加明亮,似随时可能加入那些畅游混沌的光点队伍中。

  而真正吸引妖仙目光的,是其中一颗不断增强,且疯狂往前挪移的光点。

  此榜唤作“灵宝金榜”,只要是修行了灵宝根本法的生灵,都会被映照到榜上,灵宝宗上下都在其内,同时也包括了那些还未能触及山门的荒野散修。

  那角落里的数百光点,正是此列。

  眼看着这光点即将到达角落最前列,这妖仙即刻上前,探手一点。

  下一刻,他看到了一道正盘坐着修炼的模糊且虚幻身影跳跃而出,在这身影之侧,闪烁着金光的一个个古篆缓缓成型。

  这妖仙立时就瞪圆了双眸,甚至不由自主念将出来:

  “九百九十九道仙灵气、先天道种、太上灵宝无漏身、连度两灾……嘶!”

  “凡俗世界竟有这种修道种子,莫不是我灵宝宗某位老祖的转世身?不对不对,每一位老祖的转身世都有大人们去度入门中,哪容得在外漂泊。”

  “这竟真的只是一个偶得了灵宝根本法,自己强修上来的荒野散修?”

  “老祖在上,让那几个惫懒货强要我来值守,今日却是我的福缘到了,合该我苟律儿得些财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