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200节(1 / 2)





  毕竟当初他们一同离开北京,回到家乡。

  “我和袁杰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结婚就不适合了。”

  丰美毕业五年后才结婚,自然是经过认真的思考,“结婚找的不是工作伙伴,而是生活伴侣,最重要的是像姐和姐夫一样,互相包容,互相支持。”

  “而且,我和韩冬虽然性格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但是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将来在一起生活一定很合得来。”

  “可是,你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襄平县,两地分居,多不容易呀。”

  丰美已经调到襄平县政府任办公室主任,虽然比在平安堡乡时交通便利些,但从那里到北京也要十几个小时。

  “我们不用两地分居,”丰美笑笑,“韩冬已经调到作协工作,可以在家里创作,每个月到单位开一次例会就好,他平时跟我住在襄平县。”

  “襄平县毕竟是偏僻落后的小县城,他从小在北京长大,也没真正插过队,能适应吗?”

  鲁盼儿便想起了当年到红旗九队的知青,差不多每一人都梦想着回北京。

  恐怕韩冬也难以适应县城的生活。

  “前段时间韩冬的历史长篇小说《三燕古都》就是在襄平县写的——他在那边住了几个月,觉得县城挺好的,特别安静,情节卡住了就出去转转,摸着古城墙的青砖就又有了灵感——比在北京效率高多了。”

  韩冬自从帮刘南写了剧本之后,焕发了创作热情,还调到了作协。

  不过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写剧本,而是选择了写历史长篇小说,这些鲁盼儿都知道,但她却不知韩冬躲到了襄平县创作,“噢,怪不得他许久没来家里了。”

  “《三燕古都》已经交稿了,我们正好在这段时间结婚。”

  丰美笑着说:

  “他一会儿就会过来。”

  话音才落,便传来敲门声,正是韩冬,提着水果进来,打了招呼便笑着说:

  “鲁姐,我爸爸妈妈想在周末请大家吃饭,不知您和杨老师有空吗?”

  这是两边结亲的正经礼数,鲁盼儿自然满口答应,“有空,当然有空。”

  韩老师、丁老师与鲁盼儿既是过去的邻居,还是她的老客户,大家见了面便笑,“没想到我们又成了亲家。”

  两家关系好,观点自然差不多,说起两个年青人的婚姻大事,意见也出奇的一致。

  韩冬和丰美彼此喜欢,大家也赞成他们结婚,毕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俩人年纪都不小了呢。

  年青人要把新家安在襄平县,自然也由着他们。

  住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能努力上进。

  丰美的工作在襄平县,家在当地自然方便;韩冬远离喧嚣杂乱的北京,在小城创作,也很适合。

  于是韩老师和丁老师拿出一万元积蓄交给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我们工作忙,你们想买什么就买吧。”

  婚礼在北京办了,请的是北京的亲朋好友;然后又在襄平办了一次,这一次多半是丰美的同事和老家的亲戚。

  鲁盼儿在北京参加过后,又回了老家参加第二次,顺便将自己和杨瑾给丰美准备的嫁妆送了过去。

  全套的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都是在友谊商店买最好的,装上大卡车直接运到新房。

  毕竟,家里最小的小妹结婚了呢。

  这些东西在大家看来很贵了,但对鲁盼儿来说却不算什么。

  事实上,她恨不得买更多的东西送来,只是丰美并不需要,她有体面的工作,有足够的工资,单位还为她分了房子,什么都不必自己担心。

  ※※※※※※※※※※※※※※※※※※※※感谢黄泉引路花扔了1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9-11-17 19:05:00

  第253章 岂止认识

  丰美的婚礼是在襄平的国营饭店办的, 这正是襄平县最好的饭店。

  证婚人是襄平县县长刘北, 他热烈地赞扬了这一对新人, 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回到座位又端起酒杯向身边的鲁盼儿道:

  “鲁老板,我代表襄平县政府感谢你, 为我们培养了优秀的鲁丰美。”

  作为丰美的姐姐, 鲁盼儿被安排在婚宴的第一桌,与刘县长和几个县里的领导在一起。

  “我也正要感谢刘县长呢。”

  鲁盼儿笑着举起酒杯,“丰美之所以能成长这么快,正是因为你们的关心和照顾!”

  “鲁老板, 丰美能遇到刘县长这样的领导, 的确很幸运!”

  有人举起酒杯加了进来,“来, 我们一起干一杯吧。”

  鲁盼儿转头去看这位中年男子,怔了一下才认出,原来是陈建军。

  没有穿军装的陈建军,似乎变了样, 他爽朗地笑着,圆融代替了过去的硬朗, 将一满杯的酒倒进口中仰头喝下, 又热情地说:

  “刘县长一向主张积极提拔年青有为的干部,不但给了鲁丰美这样有才华的大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所以呀, 这几年, 我们襄平县每项工作都蒸蒸日上,在省里排名不断提高!”

  刘北赶紧摆摆手,“若说襄平县这几年的进步,还要归功于先前的张县长,我不过曹随萧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