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节(2 / 2)


  阿愁抬头飞快看了一眼莫娘子那张严肃的脸,便忍着饿,默默跟在她的身后下了府衙那高高的台阶。

  莫娘子带着她再次穿过马路,来到西凤大街上,又沿着西凤街一直往西。

  作为广陵城的主干道,西凤大街十分繁荣。看着街边林立的店铺,如潮的人流,以及那些虽然穿着大唐服饰,却生着高鼻凹眼的异族人,阿愁不禁怀疑起,她如今也许就是身处历史上的那个盛唐。因为听说那个时代的扬州城堪比后世的纽约城,市井繁华不说,且似乎还因为它是个靠海的通商港口城市,而居住着许多外族人……虽然到了秋阳的那个时代里,扬州已经全然是个内陆城市了。

  似乎莫娘子很不喜欢这街上密集的人群,一路上她都紧皱着个眉头,且行走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快,差点叫阿愁跟不上她。

  很快,她就领着阿愁拐进了一条没那么多人的街上。

  那街口处立着座砖砌的牌楼,牌楼上似乎镌刻着什么字,阿愁只匆匆瞄到最后一个“坊”字,就被莫娘子拉进了那牌楼下。

  牌楼并不大,左右两侧紧紧卡在街道的两边。中间的两根立柱,将窄窄的街道分切成三条道。中间一条道较宽,似乎是专走车马的,左右两侧偏窄,应该是专走行人的。阿愁注意到,那立柱边合着扇栅栏门,她不由想着,如果此大唐真是彼大唐,那么这牌楼,很有可能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坊门”了。

  可进了坊门后,阿愁不禁又是一阵疑惑。因为她记得那个大唐应该是实行着市坊制度的——就是说,开店的市区不住家,住家的坊区不许开店。可这条小街上,却是跟圣莲庵门前的那条街上一样,既有住家也有店铺。

  不过,和西凤大街上那些店面开阔的大店铺不同,这坊间的店铺都很小,即便是食肆茶社,店堂里最多也不过才放着三五张桌子罢了。

  当一个人感觉饥饿时,哪怕她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迹象,可只要闻到食物那诱人的香气,她的眼总会背叛她的心。阿愁自以为她掩饰得很好,可她一点儿也没有发现,其实她的眼一直在瞅着路边那些卖吃食的店铺。

  前方不远处,一个包子铺的伙计一边吆喝着“新出炉的大肉包”,一边掀起那高高的笼屉。顿时,浓白的蒸汽升腾而起,令半条街上都弥漫着一股令人馋涎欲滴的包子香味。

  阿愁忍不住吞咽了一下。她正想着真正的唐朝应该还没出现“包子”一词时,忽然只见莫娘子在那包子铺前站住,对吆喝着的小伙计道:“一个干菜包子。”

  阿愁一愣,抬头看向莫娘子,却只见莫娘子并没有看向她,而是转身进了那家包子铺。

  小伙计眨巴了一下眼,看看阿愁,再扭头看看莫娘子,问道:“就一个吗?”

  此时莫娘子已经在角落里的桌边坐了,一边低头以手捶着腿,一边头也不抬地道:“给那孩子。”

  小伙计和阿愁对了个眼,然后便快活地叫了声:“好嘞!”他从笼屉里拿出一只热腾腾的包子,放在一只碟子里,递给了阿愁。阿愁接过那碟子,看着莫娘子一阵发愣。

  莫娘子抬头看看她,皱眉道:“还不进来?”

  阿愁赶紧端着那包子进了店铺。于莫娘子身边坐了,见她始终没有去碰那个包子,莫娘子便指着那包子又道:“趁热快吃,顺便也歇一歇脚。还得再过了两个坊间才能到仁丰里。”

  阿愁看看她,再看看那包子,然后再次抬头看向莫娘子。

  莫娘子这才恍然明白到她的意思。虽然她眼底一直暗藏着的衡量之色因此而略有松动,可似乎她并不习惯于对人露出柔软的一面,便以生硬的口吻回了阿愁一句:“且吃你的。”话毕,便又低下头去自顾自地捶起腿脚来。

  吃完了包子,阿愁注意到,莫娘子在桌上放了一枚一文的铜钱。

  一枚成人拳头大小的干菜包子价值一文钱。当初胖丫买麦芽糖时,只孩童小手指长短的一截糖也是一文钱。而她的身价是八十文,等于八十个包子或八十块麦芽糖的价……该说这个世上的物价是贵呢,还是便宜?

  阿愁于心里默默吐槽时,莫娘子已经带着她从这个坊间穿了过去。出了坊门,对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牌楼。因路上有车马,阿愁再一次没能看清那牌楼上刻着的街坊名称。不过这里并不是她们的目的地。莫娘子带着她又穿过这一片坊区,从另一边的坊门出去后,于路边站定,然后看着对面的牌楼对阿愁道:“到了,仁丰里。”

  阿愁抬头,便果然看到,马路对面那和之前两个牌楼一模一样的砖砌牌楼上,镌刻着“仁丰”二字。

  她回过头来,这才看到她们出来的这一片坊区的牌楼上,刻着的是“常乐”二字。

  从西凤大街过来的第一个坊区,就是阿愁吃包子的那个坊区,应该还算是个颇为繁华的坊区。到了她们刚刚穿过的常乐坊,则比之前的那个坊区冷清了一些,不过也能算作挺热闹的。等出了常乐坊后,夹于两个坊区之间的那条名叫甘泉的小街,则明显连热闹都算不上了。虽然街边一样开满了店铺,可这里的人流量则是比前面经过的那两条街少了一大半。

  跟着莫娘子进了仁丰里,阿愁立时便感觉到,这仁丰里的住户明显都不是什么有钱人。虽然坊间的道路一样被人扫得干干净净,但来来往往的人,却是头一次多过了那些来来往往的车马。便是偶尔有车马经过,也再不是之前两个坊间常见的那种漆得油光逞亮的代步马车,而多是灰扑扑的运货马车。就连骑马而行的人,那马匹也再不像之前坊间看到的那样,长长的马鬃会被主人扎出新奇的造型,且还饰着些金铜饰物。

  虽然照理说,这仁丰里应该跟常乐坊那边一样,被人叫作仁丰坊才是,可不知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于叫这里仁丰里。而虽说仁丰里似乎并没有别的坊区繁华,可别的坊区有的店铺,什么食肆茶社、制衣坊织补行、老虎灶洗澡堂,这里同样一个不缺。不过仅是各个店铺看上去不够华丽,很有些简陋罢了。

  进了仁丰里后,莫娘子的神色看起来明显比之前轻松了许多。阿愁立时便猜着,这位莫娘子平常应该不怎么习惯到陌生的地方去。

  果然,一路过去,随着路边上跟莫娘子打招呼的人越来越多,莫娘子的神情也显得愈发地放松了。

  一开始时,人家都只注意着莫娘子,直到后来才有人注意到,阿愁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莫娘子身后。便有人问着她:“怎么有个孩子跟着你?”

  莫娘子回头看看阿愁,轻描淡写地应了句“我徒弟”,便又回应起其他人的问候来。

  阿愁看得出来,那些人听到“徒弟”二字后,对她很是好奇。可因莫娘子虽然嘴上跟他们打着招呼,脚下却一刻不停地自顾自走着,显然不想跟他们多说什么,众人也只得无奈地偃旗息鼓了。

  莫娘子带着阿愁拐进一条小巷,走了没多远,来到一扇黑漆门前。她指示阿愁于墙边站了,她则上前去拍门。

  “哪个?”一个妇人的声音从门里传来。

  莫娘子应道:“里正可在家?”

  说话间,那门被人拉开,门里站着个看着约二十四五岁左右的胖妇人。

  那妇人见是莫娘子拍门,便笑道:“怎么是你?没听阿姑说请了你来啊。”

  莫娘子浅笑道:“是我有事要找里正。”

  “哦,”妇人应了一声,一边侧身让莫娘子进门,一边好奇问道:“你有什么事找我阿翁?”

  说到这里,她的眼忽地一亮,那胖胖的脸险些儿直接杵到莫娘子的脸上,带着种莫名的兴奋问道:“可是你想通了,终于肯再嫁了?”又连珠炮般问道:“可是你兄弟替你挑的那个吴瘸子?其实要叫我说,吴瘸子人还是挺不错的,虽然腿脚不好,可他有手艺啊,裁的衣裳连在王府当差的高大娘都竖过拇指呢。你嫁他……”

  “没这回事!”莫娘子一口打断了她的臆测。

  那妇人愣了愣才反应过来,不禁讪讪地有些下不来脸,便又摆出一副知心姐妹的模样,叹着气道:“我说你这是何苦呢?难道还想着那个人能回心转意不成?人家早已经娶了那狐……”

  她话来没说完,莫娘子就已经略提高了一些音量,打断她道:“里正老爹不在家吗?”

  “在。”

  答着她的,是一个挑着门帘从屋里出来的小姑娘。

  小姑娘看着应该十三四岁左右,头上垂着两个髫髻,发边各饰着两朵小小的金心绒花。她一只手抓着门上挂着的棉帘子,另一只手里还拿着只吃到一半的桔子,斜眼看着那个开门的妇人冷笑道:“人家来找阿爹,阿嫂只管把人领进来就是,偏这般话多。知道的,说是阿嫂爱说话;不知道的,还当你又在乱嚼舌头了呢!”

  那妇人被这小姑娘训得脸色一变,有心想开口顶撞,偏偏又怕了女孩在家里的得宠,只得扁着嘴扭过头去。

  小姑娘冲她嫂子翻了个白眼儿,然后一转笑脸,对莫娘子道:“我阿爹在楼上呢,我叫他下来。”说着,扬声冲着楼上叫道:“阿爹!有人找你呢,别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