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99节(1 / 2)





  “虽然会难一些,但我们不急,只要人到北京就好。”

  户口虽然很重要,但总不如人重要,只要人在一起,别的都可以慢慢办。

  鲁盼儿赞同地点点头,又想起了一直把北京户口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章丽雯,便顺口问:

  “丽雯是不是已经与周华结婚了?”

  “三月里办的喜事,我和钱进他们都过去了。”

  杨瑾又说:

  “眼下章丽雯已经调回北京工作了。”

  “她还真快!”

  “章叔叔将丽雯安排在学校后勤处,还有,小周已经被提拔为后勤处的副处长了。”

  又都是走后门,鲁盼儿还真有些瞧不上这样的手段,不过,“总算达到丽雯姐的愿望了。”

  杨瑾也有同感,他在学校时还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章叔叔这些举动反响很不好,但告诉鲁盼儿也没有必要,他便转了话题,“等考察结束后,我回红旗九队接你们娘仨儿,一起回北京。”

  满怀着憧憬,两人相拥着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鲁盼儿醒来就看到杨瑾的脸就在眼前,她无声地笑了,昨晚还真像一场梦一般。

  悄悄地起床先到园子里摘了些小青菜,提着篮子回来,正遇到王晓霞迎了过来,“我来洗菜吧。”

  “那就麻烦了,”鲁盼儿把菜交给她,“我去做手擀面。”

  面擀好了,菜也洗净拿来,鲁盼儿听着前面有了声音,知道大家都起床了,便烧水下了面条,一碗碗地盛出来,面汤上漂着碧绿的青菜,每碗上面还放着两只荷包蛋。

  张县长第一个端起面条,“大家快吃,小鲁做的饭特别香。”

  鲁盼儿知道他喜欢吃饺子,就笑着说: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包猪肉白菜馅饺子。”

  “本来今晚要回昌平县的,既然有饺子吃,那我们就回来再住一夜,明天一早走!”

  张县长就做决定。

  课题组走后又在襄平县附近考察了十来天,结束后杨瑾重新回家接了妻子儿女回北京。

  已经在北京生活过一个月,这次鲁盼儿重新回来再没有陌生之感,几天之后,她在自家大门旁挂出了两块木牌子——一块上面是裁缝两个字,另一块上面是打毛衣。

  木牌子是离开红旗九队前请建国打的,每块都有一米多长,一尺多宽,木头表面磨得特别光滑,刷了白亮亮的漆,杨瑾用大狼毫蘸了黑漆写的字,端丽中不失风骨,鲁盼儿很满意,总觉得来人看了这字便会体味出自己的手艺不错。

  一连三天,并没有人上门,鲁盼儿知道,这可是北京,差不多没有认识自己的人,更不用说相信自己手艺的了。

  而且,按舅舅说的,北京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好裁缝不知有多少,自己的水平着实数不上。

  不过,她也不急,自己既然敢开门收活儿,也有自己的把握。

  别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但大部分北京人穿的都很普通,与昌平县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而鲁盼儿坚信,这么大的北京,这么多的北京人中总会有喜欢漂亮衣服的,而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好看的女装。

  过年时候自己收的那几份高价活儿就是证明。

  第四天下午,鲁盼儿正在屋子里与梓嫣玩儿,忽听有人扣门,“笃笃笃”三声,不急不徐,很是从容,似乎含着韵律一般好听。

  为了招徕生意,鲁盼儿并没有关紧大门,而是特别留了一道缝隙,按说来人直接推门进入便好,可来人并没有进来,而是暂歇一歇又是三声。

  鲁盼儿赶紧将梓嫣抱在怀里出来相迎,“请进!”

  门外是一位白胡子老人,向着鲁盼儿点点头儿,却没有进来,“冒昧打扰了,我想打听一下,招牌上的字是请哪位名家写的?”

  “噢……”

  原来不是来做衣服的,鲁盼儿笑笑,“并没有请人,是我爱人自己写的。”

  “请问,能不能请您爱人写一张匾?”

  老者谦和温润,“润笔好说。”

  老人言谈颇文雅,鲁盼儿第一次听到润笔二字,猜测是工费,既不好同意也不好反对,便笑着说:

  “我爱人还在上学,周末才能回家,我问过他再给您回话儿。”

  老北京人讲究,对人称呼不用你而用您,鲁盼儿入乡随俗,便也学会了。

  “既然这样,我周末再来拜访您爱人。”

  老人用手一指,颔首告辞了,“我姓王,在磁器口做木器生意。”

  “王爷爷,慢走。”

  第162章 注意影响

  开门第一件生意却不是做衣服, 鲁盼儿觉得好笑, 且她从来不知道写字还能挣钱。

  杨瑾在红旗九队时, 每年过春节都会给社员们写春联,那可都是免费的,有时还要搭些红纸和墨呢。

  北京这边的说道儿还真多。

  挣钱的路子也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