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九十六章 堂上激辨伤风义(2 / 2)


李秘也是仔仔细细地解释,甚至包括举例说明。

这古代缺医少药,尤其是战乱年代,冷兵器时期的战争,士兵受感染而死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说,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其实不是很多。

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在战场上受了伤,得不到足够的治疗,感染引发重疾,最终病死的。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发箭疮而死,便是周瑜,也是长了背疮才没了的,这些便都是感染造成的。

而因为刀剑铁器所伤的缘故,破伤风又占据了感染人群的很大一部分。

李秘列举这个例子,众人就很容易理解了。

若他们是处于盛世时期,倒也不容易想象,可大明朝万历年间倭寇横行,漫说军士,便是沿海百姓都深受其苦,对战争是一点都不陌生的。

可在场并没有医者,李秘只能将仵作叫了过来,只是那仵作只管收拾死人,对医治活人也是没辙,军医倒是有不少,赵炎阳又将军医都叫了过来。

只是古时医师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高,而军医根本连医师都算不上。

这些军医只是负责包扎接骨之类的活计,对内科医理根本就一无所知,在古时,外科医生是不算医生的,跌打损伤金创之类的,都是江湖游医的勾当,那是上不得台面的。

这些军医虽然经常接触到破伤风的案例,毕竟受伤军士时常会出现李秘所描述的那些症状。

可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敢冒失地肯定李秘所说的这个病,只能说李秘所言他们是见过的,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个病,也没有哪个军医敢站出来力挺李秘。

争论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也陷入了僵局,大家其实已经接受了李秘的说辞,但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病的存在,就不能将之当成破案的关键。

李秘也是急了,分明就是这么个情况,却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支撑,这也使得他更加明白证据为王的道理,只有拿出切实的证据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而无话可说!

正当李秘一筹莫展之时,一直沉默着的周瑜却开口了!

是的,这位一直想要收服李秘的周瑜大都督,在李秘三番四次不按常理出牌,打乱他谋算的情况下,今番也让李秘惊诧了一回,他竟然站了出来,还给李秘带来了证据!

“其实李总捕所言之破伤风,是确有其病的,病征也诚如李秘所言,《太平圣惠方》中有曰,夫刀箭所伤,针疮灸烙,折筋骨,痈肿疮痍,或新有损伤,或久患疮口未合,不能畏慎,筋邪治一切破伤风急,口噤而四肢抽掣,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掉,骨体疼痛,面目喝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是耳。”

周瑜如此一说,众人也是惊叹不已,原来还真有这么个病,而且医书上的记载也与李秘适才所言一般无二!

“没想到都督连岐黄经典也都烂熟于心,实在让人佩服,只是大都督并非医者,又是如何知晓这些的?”赵炎阳和范荣宽也不由佩服起来。

虽然他们早就见识过周瑜的无所不知,但李秘道出如此偏僻冷门的暴毙之症,这周瑜竟然还真懂,难道这世间就真没有难得倒他的问题?

周瑜也是少见地自嘲苦笑,许是他向李秘展现出了友善来,又许是李秘不想照着他的思路走,此时李秘也说了一句。

“因为你们的周瑜大都督,可不就是因为背伤发了破伤风才死的么,众位若是不信,可以看看大都督的后背,只怕该留有疤痕的。”

李秘如此一说,众人也是诧异万分,此时才想起,是啦,周瑜大都督可不就是因为这个病才死的么,也难怪他对此分晓得如此清楚了!

只是李秘所言也太过随意,在场之中还是相信周瑜大都督身份的人多一些,甚至于绝大部分人都相信周瑜的身份,他们对周瑜敬重崇拜都来不及,谁又敢让周瑜宽衣解带,让他们去看周瑜的后背?

如此一来,倒也无人应答李秘的说话,李秘多少也有些尴尬,便朝史世用投去眸光,眼中意味也是不言而喻,如今李秘的说辞是站得住脚,只消有分量的人提出来,这事情也算是解决了,案子清楚,吴惟忠也就不必在作那阶下之囚。

史世用自然知道李秘的用意,而这件事也诚如李秘所言,引出破伤风这个病症之后,卢武泰因破伤风而死的可能性,便比吃铈鱼中毒的可能性要大了。

“周先生所言不差,普济方中也有记载,言称新有损伤,或久患疮口未合,不能畏慎,触冒风寒。,瓦斯风邪从外所中,始则伤于血脉,久则攻于脏腑,致身体强直,口噤不开,筋脉拘挛四肢颤掉,骨髓疼痛,面目斜,如此之间便致难救,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也。”

“由此可知,李秘所言有依有据,卢武泰百户的真正死因,想来便是破伤风了,当然了,若诸位大人还想查证,也不是没有办法,便如李秘早时所言,掘墓开棺,知晓查看卢武泰脚底板伤口,据其邪毒纹路来推测,也能看出个究竟的。”

史世用如此一说,众人就更是相信,只是他们心中也难免震惊,李秘从一开始就提出要掘墓开棺,难道说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怀疑卢武泰是因此而死的?